本文共 11811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9 分钟。
Innodb 的锁从锁粒度上大致可以分为行锁和表锁,之前接触过的(MySQL 5.1前的事务储存引擎,后被 Innodb 取代)只对存储格式为 Hash 的定长数据支持行锁,对于 Btree 格式的仅支持页锁,作为 KV 类型的存储引擎,也相对简单。Innodb 根据的描述,除了基本的共享锁和排他锁,还有意向锁,Gap锁,Next key锁等类型,最开始接触的时候确实有些眼花缭乱,关于各种锁类型的使用场景描述可以参考前两个小节。
在 Innodb 内部用一个 unsiged long 类型数据表示锁的类型, 如图所示,最低的 4 个 bit 表示 lock_mode, 5-8 bit 表示 lock_type, 剩下的高位 bit 表示行锁的类型。
record_lock type | lock_type | lock_mode |
lock_mode 描述了锁的基本类型,在代码中的定义如下:
/* Basic lock modes */enum lock_mode { LOCK_IS = 0, /* intention shared */ LOCK_IX, /* intention exclusive */ LOCK_S, /* shared */ LOCK_X, /* exclusive */ LOCK_AUTO_INC, /* locks the auto-inc counter of a table in an exclusive mode */ LOCK_NONE, /* this is used elsewhere to note consistent read */ LOCK_NUM = LOCK_NONE, /* number of lock modes */ LOCK_NONE_UNSET = 255};#define LOCK_MODE_MASK 0xFUL /* mask used to extact lock type from the type_mode field in a lock*/
lock_type 占用 5-8 bit 位,目前只用了 5 和 6 位,大小为 16 和 32 ,表示 LOCK_TABLE 和 LOCK_REC,使用宏定义 #define LOCK_TYPE_MASK 0xF0UL
来获取值。
record_lock_type 对于 LOCK_TABLE 类型来说都是空的,对于 LOCK_REC 目前值有:
#define LOCK_WAIT 256 /* 表示正在等待锁 */#define LOCK_ORDINARY 0 /* 表示 next-key lock ,锁住记录本身和记录之前的 gap*/#define LOCK_GAP 512 /* 表示锁住记录之前 gap(不锁记录本身) */#define LOCK_REC_NOT_GAP 1024 /* 表示锁住记录本身,不锁记录前面的 gap */#define LOCK_INSERT_INTENTION 2048 /* 插入意向锁 */#define LOCK_CONV_BY_OTHER 4096 /* 表示锁是由其它事务创建的(比如隐式锁转换) */
使用位操作来设置和判断是否设置了对应的值。
对于每个锁对象,有两个存在的纬度:一个是事务纬度,每个事务都可以获得锁结构和等待某些锁。另一个是全局纬度,所有的锁都保存在 Lock_sys->hash 哈希表中。无论是表锁还是行锁,都是用结构 lock_t 来描述:
/** Lock struct; protected by lock_sys->mutex */struct lock_t { trx_t* trx; /*!< transaction owning the lock */ UT_LIST_NODE_T(lock_t) trx_locks; /*!< list of the locks of the transaction */ ulint type_mode; /*!< lock type, mode, LOCK_GAP or LOCK_REC_NOT_GAP, LOCK_INSERT_INTENTION, wait flag, ORed */ hash_node_t hash; /*!< hash chain node for a record lock */ dict_index_t* index; /*!< index for a record lock */ union { lock_table_t tab_lock;/*!< table lock */ lock_rec_t rec_lock;/*!< record lock */ } un_member; /*!< lock details */};
对于每个变量的意义注释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,其中 type_mode 就是第一小节中 lock_type | type_mode,两个锁是否冲突就是使用它们各自的 type_mode 根据锁兼容矩阵来判断的,后面会详细说。
变量 hash 是 Inodb 中构造 Hash 表需要,当锁插入到 Lock_sys->hash 中,Hash 值相同就形成链表,使用变量 hash 相连。
un_member 表示 lock_t 不是表锁就是行锁,看下行锁的结构:
/** Record lock for a page */struct lock_rec_t { ulint space; /*!< space id */ ulint page_no; /*!< page number */ ulint n_bits; /*!< number of bits in the lock bitmap; NOTE: the lock bitmap is plac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lock struct */};
[space, page_no] 可以确定锁对应哪个页,参考下最后两个小节,页上每行数据紧接着存放,内部使用一个 heap_no 来表示是第几行数据。因此[space, page_no, heap_no]可以唯一确定一行。Innodb 使用位图来表示锁具体锁住了那几行,在函数 lock_rec_create 中为 lock_t 分配内存空间的时候,会在对象地址后分配一段内存空间(当前行数 + 64)用来保存位图。n_bits 表示位图大小。
/* Make lock bitmap bigger by a safety margin */n_bits = page_dir_get_n_heap(page) + LOCK_PAGE_BITMAP_MARGIN;n_bytes = 1 + n_bits / 8;lock = static_cast( mem_heap_alloc(trx->lock.lock_heap, sizeof(lock_t) + n_bytes));
锁创建完成后首先会插入到全局 Hash 表中,然后放到对应的事务的锁链表中。相同(space,page_no)的锁会被 Hash 到同一个桶里,使用 lock_t->hash 串成链表。
HASH_INSERT(lock_t, hash, lock_sys->rec_hash, lock_rec_fold(space, page_no), lock);.... UT_LIST_ADD_LAST(trx_locks, trx->lock.trx_locks, lock);
2016/01 月月报有一张比较直观的图:
对于行数据的加锁是由函数 lock_rec_lock 完成,简单点来看,主要的参数是 mode(锁类型),block(包含该行的 buffer 数据页),heap_no(具体哪一行)。就可以确定加什么样的锁,以及在哪一行加。对于 mode 的值,来源于查询的逻辑,索引和二级索引的定义,隔离级别等等,可以参考,其中简单介绍了基本的语句加什么类型的锁,对于更加复杂的情况,可以设断点调试来看。
lock_rec_lock 首先走 lock_rec_lock_fast 逻辑,判断能否快速完成加锁。如果对应 block 上面一个锁都没有( lock_rec_get_first_on_page(block)==NULL ),那么就创建一个锁( lock_rec_create ),返回加锁成功。如果 block 上已经存在锁,满足下面代码的逻辑就返回 LOCK_REC_FAIL, 快速加锁失败。
if (lock_rec_get_next_on_page(lock) /* 页上是否只有一个锁 */ || lock->trx != trx /* 拥有锁的事务不是当前事务 */ || lock->type_mode != (mode | LOCK_REC)/* 已有锁和要加的锁模式是否相同 */ || lock_rec_get_n_bits(lock) <= heap_no) { /* 已有锁的 n_bits 是否满足 heap_no */ status = LOCK_REC_FAIL;}else if (!impl) { /* If the nth bit of the record lock is already set then we do not set a new lock bit, otherwise we do set */ if (!lock_rec_get_nth_bit(lock, heap_no)) { lock_rec_set_nth_bit(lock, heap_no); status = LOCK_REC_SUCCESS_CREATED; }
如果上述条件都为 false,说明:
那么只需要设置一下 bitmap 就可以了(impl 表示加隐式锁,其实也就是不加锁)。
注:上述函数 lock_rec_get_first_on_page(block) 是从全局 Lock_sys->hash 中拿到第一个锁的,也就是 Hash 桶的第一个 node。
lock fast 逻辑失败后就会走 lock slow 逻辑,也就是上述 lock fast 判断的四个条件中有一个或多个为 true的时候。
lock slow 首先判断当前事务上是否已经加了同等级或者更强级别的锁,函数 lock_rec_has_expl,循环取出对应行上的所有锁,它们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,就认为行上有更强的锁。
static const byte lock_strength_matrix[5][5] = { /** IS IX S X AI */ /* IS */ { TRUE, FALSE, FALSE, FALSE, FALSE}, /* IX */ { TRUE, TRUE, FALSE, FALSE, FALSE}, /* S */ { TRUE, FALSE, TRUE, FALSE, FALSE}, /* X */ { TRUE, TRUE, TRUE, TRUE, TRUE}, /* AI */ { FALSE, FALSE, FALSE, FALSE, TRUE} };
如果没有更强级别的锁,就要进行锁冲突判断,如果有锁冲突就需要入队列等待,并且还要进行死锁检测。冲突判断调用函数 lock_rec_other_has_conflicting,循环的拿出对应行上的每一个锁,调用 lock_rec_has_to_wait 进行冲突判断。以下描述 “锁” 表示循环拿出的每个锁,“当前锁” 表示要加的锁。
static const byte lock_compatibility_matrix[5][5] = { /** IS IX S X AI */ /* IS */ { TRUE, TRUE, TRUE, FALSE, TRUE}, /* IX */ { TRUE, TRUE, FALSE, FALSE, TRUE}, /* S */ { TRUE, FALSE, TRUE, FALSE, FALSE}, /* X */ { FALSE, FALSE, FALSE, FALSE, FALSE}, /* AI */ { TRUE, TRUE, FALSE, FALSE, FALSE} };
No lock request needs to wait for an insertintention lock to be removed. This is ok since our rules allow conflicting locks on gaps. This eliminates a spurious deadlock caused by a next-key lock waiting for an insert intention lock; when the insert intention lock was granted, the insert deadlocked on the waiting next-key lock. Also, insert intention locks do not disturb eachother.
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果一行数据上已经加了 LOCK_S | LOCK_REC_NOT_GAP, 再尝试去加 LOCK_X | LOCK_GAP,LOCK_S 和 LOCK_X 本身是冲突的,但是满足上述第 3 个条件,返回 FALSE,不需要等待。
如果行数据上没有更强级别的锁,也没有冲突的锁,并且加的不是隐式锁,就调用 lock_rec_add_to_queue。核心思想是复用锁对象,如果要加锁的行数据上当前没有其它锁等待,并且行所在的数据页上有相似的锁对象(lock_rec_find_similar_on_page)就可以直接设置对应行的 bitmap 位,表示加锁成功。如果有其它锁等待,就重新创建一个锁对象。
死锁检测的入口函数是 lock_deadlock_check_and_resolve,算法是深度优先搜索,如果在搜索过程中发现有环,就说明发生了死锁,为了避免死锁检测开销过大,如果搜索深度超过了 200(LOCK_MAX_DEPTH_IN_DEADLOCK_CHECK)也同样认为发生了死锁。
稍早版本的时候,Innodb 使用的是递归方式搜索,为了减少栈空间的开销,改为使用入栈的方式(是否还记得大学时候严蔚敏的数据结构,有两种深度搜索的方法 T-T)。MySQL 5.7 之后增加了更多面向对象的代码结构,但是实际算法并没有改变。
两个辅助数据结构:
/** Deadlock check context. */struct lock_deadlock_ctx_t { const trx_t* start; /*!< Joining transaction that is requesting a lock in an incompatible mode */ const lock_t* wait_lock; /*!< Lock that trx wants */ ib_uint64_t mark_start; /*!< Value of lock_mark_count at the start of the deadlock check. */ ulint depth; /*!< Stack depth */ ulint cost; /*!< Calculation steps thus far */ ibool too_deep; /*!< TRUE if search was too deep and was aborted */};/** DFS visited node information used during deadlock checking. */struct lock_stack_t { const lock_t* lock; /*!< Current lock */ const lock_t* wait_lock; /*!< Waiting for lock */ ulint heap_no; /*!< heap number if rec lock */};
lock_stack_t 就是辅助的栈结构,使用一个 lock_stack_t 类型的数组来作为数据栈,初始化在创建 Lock_sys 的时候,大小为 LOCK_STACK_SIZE, 实际上是 srv_max_n_thread,最大的线程数。
lock_deadlock_ctx_t 中的 start 始终保持不变,是第一个请求锁的事务,如果深度搜索过程中锁对应的事务等于 start,那么就说明产生了环,发生死锁。wait_lock 表示搜索中的事务等待的锁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:
有三个事务 A,B,C 已经获得了三行数据 1,2,3 上的 X 锁。现在事务 A 去拿数据 2 的 X 锁,阻塞等待。同样事务 B 也去拿数据 3 的 X 锁,同样阻塞等待。当事务 C 尝试去拿 数据 1 的 X 锁时,发生死锁。看下此时的死锁检测流程:
上述例子较为简单,没有涉及到一行数据上有多个锁,也没有出栈操作,一次深度遍历就找到了死锁,实际情况会复杂点,其它分支可以参看源码理解。
当发生死锁后,会选择一个代价较少的事务进行回滚操作,选择函数:lock_deadlock_select_victim(ctx)。Innodb 中的 victim 选择比较粗暴,不论死锁链条有多长,只会在 ctx->start 和 ctx->wait_lock->trx 二者中选择其一。对应上述例子,就是在事务 B 和事务 C 中选择。
具体的权重比较函数是 trx_weight_ge, 如果一个事务修改了不支持事务的表,那么认为它的权重较高,否则认为 undo log 数加持有的锁数之和较大的权重较高。
当发生死锁之后,会调用 lock_deadlock_notify 写入死锁信息,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语句可以看到最近一次发生的死锁信息,因为死锁信息是默认写到 temp 目录的临时文件中,每次发生死锁都会覆盖写。如果打开 可以把历史所有的死锁信息打印到 errlog 中。
关于打印出来的内容具体含义有文章已经讲的比较清楚了: 和 。其中推荐 percona 的文章,其实发生死锁后想找出原因的话,只有死锁信息是不够的,因为 1.只显示最近两条事务的信息 2.只显示事务最近执行的一条语句。如文中推荐的做法,配合 general log 和 binlog 进行排查。
锁的等待以及唤醒实际上是线程的等待和唤醒,调用函数 lock_wait_suspend_thread 挂起当前线程,配合 OS_EVENT 机制,实现唤醒和锁超时等功能,这块暂且不展开,后续仔细研究后单独写一篇文章。
在完成一个锁相关 patch 的时候发现 test case 中比较诡异的点,在执行应该产生死锁的语句时,不是每次都会产生死锁,也会发生锁超时的情况。以死锁检测中描述的例子,test case 如下:
--disable_warningsDROP TABLE IF EXISTS t1;--enable_warningscreate table t1(a int primary key, b int) engine=innodb;insert into t1 values(1,1),(2,2),(3,3),(4,4),(5,5),(6,6),(7,7),(8,8),(9,9);# ************* 3 Transactions cause deadlock. **************** ## Hold locksconnection con1;begin;select * from t1 where a=1 for update;connection con2;begin;select * from t1 where a=2 for update;connection con3;begin;select * from t1 where a=3 for update;# Request locks as a circleconnection con1;insert into t1 values(11,11);send select * from t1 where a=2 for update;connection con2;insert into t1 values(12,12);send select * from t1 where a=3 for update;connection con3;--error ER_LOCK_DEADLOCKselect * from t1 where a=1 for update;
其中插入语句是为了产生 undo log,控制那一个事务会被选为 victim。上述 test case 预期产生死锁的语句有时会报锁超时,也就是没有正确发生死锁。起初以为是 victim 选择算法的原因,后来才发现是因为 send 语句,它只保证语句发出去,并不保证执行完毕,所以在最后一条 select 语句执行的时候也许前面的语句还没执行完,无法产生死锁。
使用 wait condition 语句等待下就没问题了:
let $wait_condition= SELECT COUNT(*) = 2 FROM information_schema.innodb_trx WHERE trx_operation_state = 'starting index read' AND trx_state = 'LOCK WAIT';--source include/wait_condition.inc--error ER_LOCK_DEADLOCKselect * from t1 where a=1 for update;
Innodb 的锁系统实际上是封装了一层逻辑,和行本身数据一点关系也没有,了解之前以为会像文件锁一样,锁的粒度越小,维护起来越复杂,所以开头提到的 Berkeley DB 才只有页锁,了解之后很迷惑为什么不支持行锁… 区分一下 Innodb 同步机制使用的锁和本文介绍的锁是不同的,可以参考, 有一个问题,就是这两种锁之间切换导致的。锁系统作为事务中一个重要模块,需要配合其它模块,对于事务系统可以参考本期月报。
转载地址:http://ocszx.baihongyu.com/